佛学禅宗既不强调人的社会性,也不强调人的自然性,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“本来”,“本自洁净”、“本自具足”、“本无生灭”,而且“万法无滞”,所以对待世界应当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并且“平常心是道”,“担水砍柴,莫非妙道”,可以通过“顿悟”而达到瞬间永恒的美妙境界。
可见,儒家、道家、佛学禅宗在实现人生的意义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,都是追求一种永恒的理想境界,然后上升为一种信念,上升为精神力量对生命的永恒支撑。但是,这三种境界却是有区别的。
从境界高远的层次上看,佛学禅宗高于道家,道家高于儒家。道家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、“与天地参”,以巨大的自然来对比渺小的人世,其境界显然比儒家以人为主体、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所展现的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善”的境界更广阔、更气势磅礴、更浑厚自如。而佛学禅宗更是突破了道、儒的世界观,超越了儒家的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、“生生之谓易”,也超越了道家的“逍遥游”、“乘云气,骑日月”,其真正的本体是完全超越于这些生长、游仙、动静、有无的,是一种本来就有的永恒,是一种超越于时空的永恒,因此,它的境界是最高远的。而最重要的是禅宗具有“当下即得”的效果,更兼有宗教意义的终极关怀,这正是儒、道两家都缺少的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、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沧然而泪下……”,这里,儒家的“漫漫”而“求”、道家的“悠悠”而“独”,虽然催生奋进,更多的是一种了渺无傍依的落寂。而这失落却在禅宗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中找到了归宿,获得了关怀。